1.孔子和《论语》
现通行较好的注本有:三国·魏·何晏注、宋·邢昺(bǐng )疏《论语注疏》(《十三经注疏》本);宋·朱熹《论语集解》;请·刘宝楠《论语正义》;新注有杨伯峻《论语译注》;杨树达《论语疏证》等,可供参考。
2.《孟子》
注本有:东汉·赵岐注、宋孙奭(shì)疏《孟子注疏(《十三经注疏》本);宋·朱熹《孟子集注》;清·焦循《孟子正义》;新本有今人李炳英《孟子文选》和兰州大学中文系编《孟子译注》等。
3.《大学》
《大学》的版本较通行的是宋·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。今本有中国书店出版的《四书五经》本,亦可做学习时参考。
4.《中庸》
《中庸》的版本较通行的是宋·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。今本有中国书店出版的《四书五经》本,亦可做学习时参考。
5.《周易》
关于《周易》通行的版本,旧时有汉·郑玄注(今已失传)。现今通行的版本有:魏·王弼注,唐孔颖达疏《周易正义》。清·孙星衍等著有《周易集解》一书,采用唐以来诸家注释,较为详备。另外,明清之际王夫之著有《周易内传》、《周易外传》、《周易大象解》、《周易稗疏》、《周易考异》等书。亦可做为初学者参考。
6.《尚书》
《尚书》是我国最早的古书,语言质朴,最难诵读,也很难理解。唐·韩愈评论《尚书》文体时说过“周诰殷盘,诘屈聱牙”。所以我们读《尚书》时,要借助前人注释和相关史书(如《史记》),可以从中得到帮助和启发。历代研究、注释《尚书》的著作较多,最通行的是《十三经注疏》本的《尚书正义》,清·孙星衍《尚书古文疏证》等版本。此外,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的曾运乾《尚书正读》,现代杨筠如《尚书覈(hé )诂》,台湾屈万里《尚书今注今译》,顾颉刚《尚书研究讲义》等也有不少独到见解,是可供学习参考的。
7.《诗经》
今本《诗经》,乃毛亨所传。现今通行的《诗经》注本,主要有《毛诗正义》(汉·毛亨传,东汉·郑玄笺,唐·孔颖达疏),宋·朱熹《诗集传》,清·陈奂《诗毛氏传疏》,清·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,以及今人程俊英《诗经译注》等。
8.《春秋》
至汉代,解释《春秋》的“传”已有五种之多。包括《左氏传》三十一卷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、《夹氏传》、《邹氏传》各十一卷。后两卷早已失传,现存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被称为“春秋三传”,是我们读此书时应着重对照和参证的。
9.《仪礼》
以来《仪礼》有戴德本、戴圣本,都有残阙。现通行的是西汉·刘向校书所定《别录》本。此外,东汉·郑玄《仪礼注》、唐·贾公彦《仪礼义疏》、清·胡培翚(huī )《仪礼正义》均可参阅。
10.《周礼》
《周礼》的注本有东汉·郑玄《周礼注》,唐·贾公彦《周礼正义》,清·孙诒让《周礼正义》等可供研究。
11.《礼记》
注本有东汉·郑玄《礼记注》,唐·孔颖达《礼记正义》,清·朱彬《礼记训纂》、孙希旦《礼记集解》等。
12.《孝经》
注本有唐玄宗注、宋邢昺疏《孝经注疏》(《十三经注疏》本);清乾隆时鲍廷博自日本得孔注本,刊入《知不足斋丛书》;清嘉庆初又自日本传入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》,内有《孝经》十七章,即郑玄注本。另外尚存清皮锡瑞《孝经郑(玄)注疏》二卷。
13.《尔雅》
《尔雅》的注本较多。著名的有晋·郭璞注、宋邢昺疏的《尔雅注疏》(《十三经注疏》本)最为通行。此外,清·邵晋涵《尔雅正义》、郝德行《尔雅义疏》较为详密。
14.《左传》
《左传》的注本较多,主要有晋·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》、唐·孔颖达《春秋左传正义》(《十三经注疏》本),清·洪亮吉《春秋左传诂》,清·刘文淇等《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》,今人王伯祥《左传读本》,今人朱东润《左传选》等,纵观比较,前两者版本较佳。
15.《公羊传》
注本有东汉·何休《春秋公羊解诂》(唐·徐彦疏),收编于《十三经注疏》本中。清·刘逢禄《公羊何氏解诂笺》和《公羊何氏释例》,以及陈立《公羊义疏》等版本。
16.《谷梁传》
注本有晋·范宁《春秋谷梁传集解》,唐·杨士勋《春秋谷梁传疏》,此两书合编于今《十三经注疏》本中。清·钟文烝(zhēng)《春秋谷梁传补注》二十四卷,收入《皇清经解续编》。今人廖平《谷梁古义疏》等,也可参考。
17.陈彭年与《广韵》
现存的《广韵》版本很多,能见到的有以下七种:(1)张氏译存堂本;(2)《古逸丛书》覆宋本;(3)涵芬楼覆印宋刊巾箱本;(4)曹刻楝(liàn)亭五种本;(5)中华书局影印《鉅宋广韵》本;(6)覆元泰定本;(7)内府本。前五种为繁注本,后两种为简注本。一般认为,《古逸丛书》覆宋本和涵芬楼覆印宋刊巾箱本较好,也较容易得到。
18.丁度与《集韵》
较通行的版本为中华书局出版的《四部备要》本。阅读使用此书可参照《广韵》。
19.杨雄与《方言》
《方言》的注本较多,其中影响较大的有:东晋·郭璞《方言注》,清·戴震《方言疏证》,清·钱绎《方言笺疏》等。现存宋本是南宋庆元六年(公元1200年)浔阳太守李孟传的刻本。此外,稍早一点的刻本有:北宋国子监本,南宋蜀本、闽本、赣本等。
20.刘熙与《释名》
《释名》的传本只有明代的覆宋本,缺误较多。清·毕沅《释名疏证》和王先谦《释名疏证补》可称善本。
21.顾野王与《玉篇》
今本《玉篇》是经唐代上元间孙强的增删和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(公元1013年)陈彭年等重修,已不是原本原貌。所以今本《玉篇》,既有宋本,又有元本(宋本有清代张士俊泽存堂刻本和曹寅扬州诗局刻本;元本有《四部丛刊》影印本)。宋本注文繁富,而元本大都减略,排比整齐,因而部中字的排列次第与宋本不相同。目前通行的是张士俊泽存堂刻本《玉篇》。
22.许慎与《说文解字》
原书早已残缺。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徐锴加以整理注释,名《说文系传》,世称“小徐本”。北宋初年,徐锴的哥哥徐铉也对此书作过一番整理、审定工作,世称“大徐本”。今通行本即“大徐本”。清代学者如段玉裁、桂馥、王筠、朱骏声等对此有较深研究,并有专著可供参考。中华书局新印本《说文解字》附有《说文通检》,查找方便。
23.戴侗与《六书故》
可参阅宋·郑樵《六书略》和明末清初闵齐伋《六书通》等专著。
24.赵明诚与《金石录》
《金石录》一书版本较多,自明代起转相抄录,出现了各种版本。到清代,流传的有焦竑抄本、文嘉从宋刻影抄本、昆山叶氏本、闽中徐氏本、济南谢氏重刻本等。解放后发现宋龙舒郡斋初刊本全帙,今藏北京图书馆。
25.司马迁与《史记》
《史记》的注本很多,较著名的有:南朝刘宋裴骃的《史记集解》、唐·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、唐·张守节,史记正义》等。此外,清·梁玉绳《史记志疑》、日本学者泷川资言《史记会注考证》等也较佳,可供参考。
26.班固与《汉书》
注释的人较多,至唐以前,就有二十多家。目前看来,较好的注本有:唐·颜师古《汉书注》、清·王先谦《汉书补注》、今人杨树达《汉书窥管》等版本。
27.范晔与《后汉书》
最早通行的注本,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,志为南朝萧梁刘昭注。清·惠栋《后汉书补注》和王先谦《后汉书集解》等书为研究后汉史的学者以很大方便。
28.陈寿与《三国志》
注本较多,以裴松之《三国志注》和近人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本为佳。此外,洪亮吉《三国疆域志》、钱大昭、侯康《三国艺文志》、陶元珍《补三国食货志》、王欣夫《补三国兵志》、洪饴孙《三国职官表》等可供参考。
29.房玄龄与《晋书》
唐·何超《晋书音义》刊在《晋书》之后可供参考;清·周济《晋略》在材料搜集和整理上有许多地方强于《晋书》,可对比研究;清末吴士鉴《晋书斠(jiào)注》是广泛搜集各家成果,引书达三、四百种,侧重订正异同,增补史实,是目前看来比较完备的一个注本,为研究《晋书》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。
30.沈约与《宋书》
《宋书》唐时流传不广,至宋时始有刻本,但已有散失,后人取《南史》等书补足。后人抄《南史》补《宋书》时,又把《南史》附传也一并抄入《宋书》了,所以两书有重复之处,故读《宋书》时,可取《南史》对照,两书关系密切,从中可发现问题,以正讹误。今本以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《宋书》为佳。
31.萧子显与《南齐书》
《南齐书》注本,北宋·曾巩等人整理校订并作序,宋蜀大字本为保存最早的版本。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点校的《南齐书》为今通行本。
32.姚思廉与《梁书》
前人对《梁书》的校勘工作,取得相当成果。阅读此书,可参考清·陈澧《毛本梁书校议》和清·李慈铭《梁史札记》等著作。中华书局于1973年分三册出版的点校本《梁书》为今通行本,颇便阅读。
33.姚思廉与《陈书》
《陈书》保存下来的最早版本为宋蜀大字本,清·罗振玉《陈书斠议》可供参阅。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《陈书》,为目前最方便读本之一。
34.魏收与《魏书》
《魏书》至宋初已残缺不全,刘攽(bān)、刘恕、范祖禹进行了校勘。较早的版本为宋蜀大字本配元明递修本三十七卷成书。今通行本为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。读《魏书》时除可参照李延寿《北史》外,清·谢启昆《西魏书》可参阅。
35.李百药与《北齐书》
今通行本是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《北齐书》。读本书可参考清·李宝淦《北齐书平议》、罗振玉《北齐书斠议》,亦可与《北史》互相校勘,以纠正一些文字和史实的谬误。
36.令狐德棻(fēn)与《周书》
《周书》在宋代已残缺,今本乃是后人取《北史》及其它书补足的。读本书可参阅清·李宝淦《周书平议》、罗振玉《周书斠议》。
37.魏徵与《隋书》
《隋书》宋刻本已全佚。解放前商务印书馆所印百衲本取用元代刻本《隋书》。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《隋书》为今通行本。读此书可参阅清·杨守敬《隋书地理志考证》、姚振忠《隋书经籍志考证》、黄大华《补隋唐之际月表》等书,颇有帮助。
38.李延寿与《南史》
39.李延寿与《北史》
有关研究《南史》、《北史》的著作及成果不多。明末清初李清《南北史合注》一百九十卷因得罪清王朝,被从《四库全书》中抽掉了。但其稿尚存,未及传播。清·李慈铭《南史札记》、《北史札记》可供参考。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《北史》和1975年点校本《南史》为今通行本。
40.刘昫与《旧唐书》
《旧唐书》初版刊刻何时记载不详。自《新唐书》行世,《旧唐书》读者日少,求之不易,仅为南宋绍兴年间朱倬刻本。明·闻人诠收集宋本重新刊行。清·沈德潜复照他书,详加校订,即武英殿刊印二百卷本。中华书局1975年初版的点校本《旧唐书》为今通行本。
41.欧阳修、宋祁与《新唐书》
研究唐书的学者历代较多,以清朝为盛。其中沈炳震的《新旧唐书合钞》二百六十卷,较为有名。王先谦《新旧唐书合钞补注》二百六十卷也较佳,惜未刊行。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点校本《新唐书》为今通行本。此外,阅读此书还可以参阅唐·吴缜《新唐书纠谬》,大有宜处。
42.薛居正与《旧五代史》
欧阳修《新五代史》刊出后,《旧五代史》遂渐散佚,元明以来湮没无闻。清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未能找到原本,馆臣邵晋涵整理出辑本流行于世。现通行本为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《旧五代史》。阅读本书可参阅陈垣《旧五代史辑本发复》。
43.欧阳修与《新五代史》
最早给《新五代史》作注的是欧阳修的学生徐无党,主要是解释书中褒贬笔法的。欧阳修同时代人吴缜所作《五代史记纂误》指出其短处也是有误的。清人彭元瑞、刘凤诰合著《五代史记补注》亦有参考价值。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《新五代史》为今通行本。
44.脱脱与《宋史》
《宋史》版本较多,元代有“至正本”,明代有“成化本”、清代有“武英殿本”。前两本不易求,殿本尚存。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40册点校本《宋史》为今通行本。
45.脱脱与《辽史》
《辽史》的版本比较复杂。修撰完毕次年刊刻后只印一百部,今绝大多数失传。元末有翻刻本,明代有南监本、北监本,清代有乾隆殿本、四库本、道光殿本。解放前商务印书馆有百衲本。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《辽史》为今通行本。
46.脱脱与《金史》
《金史》的版本,元朝有至正刊本,明朝有南监本,清朝有殿本、北监本。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点校本《金史》是今通行本。阅读《金史》可参阅清·施国祁《金史详校》一书,颇有益处。
47.宋濂与《元史》
《元史》版本较多。于洪武三年刻印的本子称洪武本,此外还有南监本、北监本;清朝有武英殿本、道光本;民国时有百衲本;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了点校本《元史》为今通行本。阅读此书,宜参阅范文澜《正史考略》一书。
48.张廷玉与《明史》
《明史》版本,最早有乾隆年间的武英殿本,民国时有百衲本。现通行本为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《明史》。
49.柯劭忞与《新元史》
《新元史》有天津徐氏退耕堂刊本,开明书店二十五史本等。研究元史,可将本书与宋濂《元史》互相参读,以取长补短。
50.赵尔巽(xùn)与《清史稿》
《清史稿》版本,有关内本和关外本之区别。1928年本书初刊印1100部,其中400部由金梁运往东北发行,称“关外一次本”。后来史馆人员发现金梁对原稿私自进行了改动,他们不同意那种改法,于是把北京的存书又做了一些抽换,这批书称“关内本”。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时,有人将关外一次本再印过一次,内容也有所改动,称为“关外二次本”。两种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“关内本”没有《张勋传》(附张彪)和《康有为传》。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点校本《清史稿》,就是以“关外二次本”为底本的,对于三种版本之异同都一一加以注明,是目前较通行的版本。
评论